(據南方都市報 2014年11月28日 星期五 順德力量 LC50版報道)“A P E C藍”、“廣馬藍”,當越來越多與藍天相關的新名詞在朋友圈中傳播時,你可想到氣候變化的強大壓力,正推動著后工業化時代里的順德制造企業,不斷往節能領域去變革創新。
除環境壓力外,人口紅利消失、土地缺口瓶頸,也讓后工業時代的順德催生智能制造、機器代人、物聯網技術這些新事物。這樣的創新伴隨著產業趨勢,是看不見的“市場之手”在起作用,更有一班順德企業家在順時謀動,來自民間的商業模式創新與技術創新,成為推動順德可持續發展的一股力量。
創新方向:“機器代人”
用工缺口下,工廠加緊“機器代人”
11月21日,陳村鎮利迅達機器人公司生產車間內,蔣小雙正在為順德另一家企業———富華機械的自動化焊接生產線做最后的出廠調試準備。
富華機械是這一波使用“機器代人”的順德制造企業中的一員。位于勒流的富華機械是全球最大的半掛車專用零部件生產商,為全球的半掛車制造業及運輸業提供半掛車車軸、支承裝置(支腿)、懸掛系統、牽引座(鞍座)、牽引銷等零部件。但這家企業在近年來卻飽受用工困擾,如車軸的生產環節需要拋光打磨,但在富華機械的車間內,已出現年齡斷層現象,拋光工人年齡均已過35歲,即便企業開出1萬元/月的高薪,惡劣的生產環境也吸引不了年輕的技術工人。
隨著中國人口紅利的消失,同樣在近三年遭遇用工短缺難題的還有壓縮機生產企業GMCC美芝,這是順德的另一家隱形冠軍企業,從2009年起空調壓縮機產銷規模持續雄居全球第一,全球每四臺空調就有一臺使用GMCC美芝壓縮機。但是,部分高溫焊接、熔解、鍛壓工序招不到工人卻是這家企業亟需解決問題。
美芝順德工廠總經理黃年周今年以來一直在推動“機器代人”這項技術改造工程,而伴隨這項基礎性工程的還有美芝正在建立的四大系統———計劃排程系統、供應鏈采購計劃系統、在制品條形碼掃碼系統、倉儲管理系統。這家工廠試圖通過工業化與信息化,提升生產效率,已累計技改投入將近1億元。
“工廠的壓力在于是否能把人減下來,信息系統的引入是不可避免的,進而才能真正生產效率提高,成本降低、讓品質更穩定?!?/span>黃年周舉例說,工廠在年中對拉床進行了自動化改造,雖運用上了機器手,但因需要工人二次裝夾,第一次改造并沒有真正把工人從生產線減下來;在第二次改造中,通過增加視頻探頭,并利用機器人公司開發的識別軟件技術,讓機械手來判斷零部件的具體位置,再指揮機器手去抓零件,這才順利將此前的裝夾工人替代掉。
在美芝的工廠里,車間道路也在重新粉刷,為的是能夠安裝上一種可供智能搬運機器人行走的電磁軌道。工人與機器人在車間里共同勞作著,這是順德制造企業內一個新的生產情景——— 智能工廠。
創新方向:機器人公司
不銹鋼企業變身機器人公司5年銷售額增至1億元
順德這一兩年來出現的“機器代人”潮流,給提供機器人系統集成解決方案的順德企業利迅達以商機,這家企業在今年的銷售收入有望猛增至1億元。
上文提到的蔣小雙是利迅達機器人公司的工程主管,在2012年來到了利迅達,此前他在深圳的富士康工廠負責自動化改造項目。目前除了機器人本體是外企生產外,機器人運作的信息系統程序由利迅達研發團隊設計,并在調試成功后再交給下游應用工廠。
“安裝調試是最辛苦的,因為應用企業確實是把人減下來了,但這個減人的過程卻是靠機器人公司來完成。為了讓自動化生產線交貨后能無誤差運作,安裝調試就顯得更加重要,有時候一個問題需要團隊花上整整一周時間來商量解決?!?/span>蔣小雙為了參與調試,手掌上沾滿了黑色的潤滑油劑。
誰能想到,利迅達在4年前還只是一家從事不銹鋼加工貿易的傳統企業?;翦\添回憶說,早在5年前,當機器人的概念在整個制造業概念屬于初創期時,他就開始“投石問路”了。
霍錦添說,促使他進入機器人產業的,是2009年就發生在河南的開胸驗肺事件,以及2010年發生在佛山的陶瓷廠、首飾加工廠的塵肺病事件?;翦\添不銹鋼供應到的下游企業,如不銹鋼廚具企業,同樣存在著生產環境粉塵多的窘境,“當時考慮較多的是,認為機器人是個智能制造的行業,代表著中國制造業的未來方向?!?/span>
由于是一個新行當,霍錦添想到意大利去尋找可以合作的外國技術伙伴,“歐洲金融危機發生后,之前為我上游供應的一家意大利企業差點提供不了設備,這是與海外企業開展合作的好機遇?!?/span>
霍錦添選擇了跟意大利柯馬機器人公司合作,并于2010年在順德成立了機器人公司,通過招兵買馬,投入到研發上。但最初2年內這家機器人新軍的訂單甚少?;翦\添認為當時他就是在“燒錢”。
轉機出現在2012年春節前夕,當時陳村舉辦花卉嘉年華活動,活動方需要本地一家企業來贊助,霍錦添將2個獅頭套在機器人的本體上,到這個花市的大門口展出,跳起了機器人獅子舞,一時引起外界關注。2012年7月,利迅達還將這兩只機器人獅子作為廣東省兩化融合成果產品到國家兩化展展出,時任國務院副總理李克強在觀展時還稱贊說:“這不僅是廣東特色,還是中國特色?!?/span>
“過去訂單是以個來做,但今年則是批量來做,比如格力、美芝,都是三四條生產線的規模來購買?!?/span>已度過轉型艱難期的霍錦添直言,上自動化設備,成本將在3-8年可固化,家電制造企業可放心去接訂單。
雖然還只是一家僅1億元銷售額的機器人企業,但霍錦添對于機器人這種契合中國產業升級趨勢的產業,卻感到信心滿滿。在11月26日,他還與瑞士機器人企業ABB簽訂戰略合作協議,與北京航空航天大學、華南理工大學合作共建華南首個金屬表面機器人處理應用技術工程中心。